今年“三夏”,蘇墾農發新洋分公司交出一份亮眼的“降本”成績單:小麥生產成本僅為900元/畝,較去年同期顯著下降80元/畝!其中,農藥與肥料成本下降貢獻70元/畝,農機作業費下降貢獻11元/畝。這一突破性成果的取得,源于分公司在精細化管理、農機創新與考核激勵方面打出的高效“組合拳”。
考核“指揮棒”精準發力是激活一線動能的關鍵引擎。上半年,新洋分公司圍繞農業生產開展專項檢查10余次,通過通報與獎懲機制強化責任落實。在優化考評體系方面,創新引入“完成率”目標導向機制,在保留傳統畝效益、斤成本等指標基礎上,將績效獎勵重點向生產一線傾斜。這種以利潤為核心、權責清晰的“一級管一級”管理模式,有效激活了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力。
“機農合一”模式的深度實踐,展現出顯著的經濟與技術效益。18名農機手實行“5+7”彈性工時制,在農忙間隙發揮技術專長承擔農機維保,大幅節約了外協費用。上半年,他們不僅高效完成了內部萬余畝作物的收割、田埂修整及泵站檢修等任務,更積極“走出去”拓展社會化服務,跨區收割3600畝創收17萬元,參與土地平整項目增收5萬元。與此同時,技術革新遍地開花:與凱斯紐荷蘭共建的農機創新工作室持續發力;對凱斯4099收割機切碎裝置進行宜機化革新;動力耙旱整直播、無人機一體化植保巡田等高效作業模式得到大面積推廣,效益超出預期。一線職工的“小技改”同樣貢獻突出,如收割機部件優化使水稻收獲損失率降至1%以內,新型耕作程序應用帶來顯著的畝均成本節約。
成本管控理念已深度融入生產全鏈條。在過程管理方面,新洋分公司強化關鍵農時節點檢查與質量考核,全年執行嚴格生產問責制;通過推廣抗逆栽培技術保障“一播全苗”,對農機作業實施“按質論價”精細管理。成本文化建設同步推進,分公司定期召開成本分析會實現數據透明化,樹立節約典型發揮示范效應;嚴控季節性零工使用,同時出臺激勵政策引導生產單位自購無人機開展施肥施藥,持續降低機械作業依賴。
從考核機制的精準創新,到農機潛能的深度釋放,再到貫穿種植全周期的精細管控,新洋分公司成功探索出農業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徑。